「邯鄲學步」下的母語自卑症

2016/03/08 12:28
回覆此主題
明玉

明玉

註冊 : 2015/12/18
發表文章 : 704
掌聲鼓勵 : 62
會員資訊

「邯鄲學步」下的母語自卑症

2016-03-04 17:24:40

圖/via whatscap

在香港或者臺灣,很多時你會看到有些父母,明明自己的母語不是英語,卻不斷的夾雜英語詞語,或者乾脆用英語跟小孩子說話。

會做這樣事情的人,自然地就是希望透過自少跟小孩用英語對話,使小孩的英語變好,而英語好的小孩,就可以晉升更高的階級,能有更好的生活。最近,有些人抱著相同的理由去對小孩說普通話,這是客觀承認了我們的母語是自卑的,而學殖民者的語言,才能夠使我們晉升更好的階層。

這個觀念是有有兩個面向的。自卑的另一面是自大,如果我們成功移民到美國,或者,孩子是在南寧這種母語被摧毀得差不多的地方成長,他們一開始的母語已經是英語或者普通話時,我們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——就是鄙視其他語言,討厭學習其他語言。

在春秋戰國的時代,有一個燕國人,聽說邯鄲人走路姿勢漂亮,跑去那個地方學別人走路,後來不僅沒有令自己走路的姿勢變得漂亮,反而忘記了自己本來怎樣走路的,爬著回去燕國。當然有人說那不是走路,是跳舞。但這並不是重點。

李白詩曰:「壽陵失本步,笑煞邯鄲人。」

只是想要模仿別人的東西,而去到忘本的地步,結果就是不倫不類,既沒有得到別人的東西,卻失去了自己的東西;這樣的教訓,二千年前已經有。可是去到今天,我們還是重覆做這樣的事情。你會看到很多新聞,就是因為我們做這種輕率的教學,不僅沒有令孩子變成一個高階級的人,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,變成了別人文化的次等人。畢竟你怎樣模仿,又怎可能敵得過本尊?

我們誤以為,社會導致的階級差別,是語言的差別,以為學語言就能解決問題,卻不知道,以前能夠掌握殖民者的語言,就能夠在階級上晉升,是因為在殖民前中期,語言資源的確欠缺,而走向重用能夠掌握這些語言的人,勉強提升了他們使其成為殖民者與我們之間的買辦。

 

並不是說別人的社會,沒有學習的價值,而是說,如果你以為你跟對方社會的分別,只在於語言,那就是錯誤。先進社會之所以先進,並不是語言上先進,而是在於他們的社會,早已經歷過很多階級而演化得更完整,才給予他們更好的優勢和機會。

 

 

我們跟他們難以溝通,並不是因為語言不同,而是因為夏蟲不可語冰。就像我們跟自己同語言的人,有時也不能溝通,是因為語言不同嗎?難道,我們的社會就沒有階級嗎?我們不同的階級就代表不同的經歷,別人也一樣。

 

如果希望我們的生活能改善,那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模仿他們的語言,而是理解他們的社會發展的軌道,從中學習。當我們真切的理解他們目前的優勢是怎樣形成的,並據此對現況做出改變,才能夠以此改善我們的處境。就算要與對方為敵,跟對方鬥爭,也是知彼知己,百戰不殆。

 

而實際上,我們做的事情,卻往往是相反的。我們要求小孩子學殖民者的語言,卻拒絕去理解他們社會是怎樣形成的。最終我們只能單純在語言上跟對方溝通,卻同時用古老的觀念去理解別人的社會運作,例如把別人的社會視為君臣倫理,對於別人社會公民與社會的關係與義務,沒有任何認識。別人心裡也會知道你不懂,而不能重用你,這不是歧視,而是你的杯子裡,真的是空的。

 

這種為了別人的語言失去自己的語言,就是邯鄲學步,我們沒有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拿回來,是因為我們體會不到這些東西的價值。

掌聲鼓勵(0)
發表回覆

驗證碼:

點擊刷新驗證碼
您的IP為 : 18.223.196.211
test

TOP